水产养殖为什么越来越难
水产养殖为什么越来越难?
近段时间,有养殖户抱怨现在养鱼越来越难,传统经验开始变得失效。做预防效果也不是很好。很多养殖户觉得水产养殖利润低、风险大,没有前途,开始上岸(转行)。笔者也深深反思过这个问题,认为现在水产养殖与从前养殖方法之所以相差很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在从事水产养殖的前提条件与以前从事水产养殖的前提条件不一样。前提条件不同,那么其池塘水质变化规律和要求,也会发生改变,那么相对应的养殖方法也要升级。否则盲目模仿传统养殖方法,其挫折是必然的。
那么,现在水产养殖与从前有什么不一样呢?笔者总结如下:
1、苗种不一样
苗种是养殖的基础和前提,苗种不一样,养殖方法必定要调整。现在水产养殖的苗种都是集约化育苗,追求高效益、快生长、成活率高,偏偏忽视了苗种的亚健康问题。苗种有严重的亚健康问题,其养殖难度就会相当之大。投喂多一点,天气变化一点、水质差一点,鱼苗就会出现巨大的应激问题和应激综合征。
又加上苗种的检验检疫存在管理漏洞,导致目前水产养殖苗种存在非常严重的交叉感染问题。鱼苗普遍携带恶性病原体和病毒。所以鱼苗放入池塘后,动不动的出现病毒性疾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如果鱼苗携带病毒和病原菌,又加上鱼苗普遍存在亚健康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养殖方法不改进,养殖前途可想而知。
2、养殖密度和养殖要求不同。
首先养殖密度提高,池塘水质变化规律和要求会发生改变。这不是简单的增加增氧机数量和增加增氧机使用时间和频率就可以解决的。它还包括菌藻平衡控制的难度、生态系统稳定性、水质监控指标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养殖户根据池塘情况自己调整。
并且养殖密度提高,疾病发生概率也会急剧提高。所以当养殖密度提高的时候,传统养殖的方法要随之系统升级。否则疾病高发不可避免。
并且养殖密度提高,养殖动物对水质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需要根据高密度环境下水质变化规律重新设计水质监控指标,不能简单根据水质指标来判断水质好与差,传统的水质好坏判断方法不是很适合高密度养殖环境。
3、饲料不一样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理论上说,饲料的品质应该远远优于以前的饲料品质。事实上,由于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饲料竞争的残酷和饲料公司片面追求饲料的性价比、生长性能,现在的饲料品质不一定优于以前的饲料。特别是饲料的安全性能(饲养后鱼类健康程度)相比以前,可能不会提高。目前水产养殖越来越难养,可能与饲料的安全性能有大关系。所谓饲料不行,动保凑。(由于笔者对饲料不够专业,在此不做展开。)
4、外界环境的变化
目前,水产养殖的外界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深刻影响了水产养殖的格局。经过多年的养殖,水产养殖用水已经沉积了大量病原菌、耐药菌和有毒物质、有害藻类。在这样的水源养殖,养殖动物感染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养殖难度增加是必然的。这也是水产连续养殖障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总之,水源有毒、有害;鱼苗带病菌、亚健康;养殖密度增加,水质变化规律发生改变;饲料片面追求生长性能,忽视安全性能。养殖还是守旧不升级,疾病高发是难免的。只有根据现状,总结摸索新的养殖理念和方法,才能开创新的局面。